青岛新历史街区亮相:延续烟火气留住老街坊

发表时间:2024-12-12 14:12:26 来源:成功案例

  无棣路、信号山历史街区更新注重在地性、社区性,通过“保留原住民”、平衡改造区和居民区等方式,助推“商居互融”

  ●市南片已通过拆除核心区域65米高的东方饭店等影响风貌的建筑,打通了历史城区核心区山、海、城之间的景观通廊

  ●市北片尝试以花园住宅为基本单元,取消院墙分隔,通过十字巷串联,打造开放式街区

  作为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试点区和先行区,上街里、大鲍岛所在的中山路片区更新日渐成熟,国庆假期,片区“上新”文旅产品、开放体验场景,人气、商气、烟火气持续升温。

  历史城区更新的乘数效应还在不断扩散。今年,市南区、市北区在持续做好中山路片区业态导入的基础上,不断加大力度复制、推广中山路片区更新经验,把更新范围向无棣路、信号山历史街区拓展延伸。

  近日,记者提前实探今年新启动改造的无棣路、信号山历史街区建设情况。目前,两大历史街区样板段已完成施工,其余部分正在推进墙体加固施工等工序,其中,市北区部分已开工约3万平方米,进度过半。按照既定节点,两大历史街区将于今年年底完成建筑修缮,明年上半年完成市政道路配套和整体景观提升。

  值得关注的是,不同于上街里、大鲍岛的“景区”特色,无棣路、信号山历史街区因和居民区紧密相融而更具社区性。在建筑修缮、产业定位、招商落位上,两大历史街区也并非是简单地“复制粘贴”,而是既有延续,又有创新突破,可谓是历史城区更新的“2.0版”。

  无棣路历史街区波螺油子游园节将于下周开启,包括主题快闪、主题展览、复古市集、音乐派对等内容。记者在现场看到,高架桥下,波螺油子广场已现雏形,波螺市集、太空人等小品装置让人眼前一亮。与其相邻的、占地达3900平方米的建筑群也已“名花有主”,施工围挡上张贴着“开元观堂”的宣传语,未来,这里将打造成民宿业态。无棣三路“波螺油子·十二阶”样板段,部分招牌、路标已安装好,文艺范儿十足。

  无棣路历史街区是青岛城市建设与地形有机结合的代表,背靠观象山、伏龙山形成的谷地布局颇有意趣。市北区历史城区更新保护中心主任亢啸雷和记者说,借鉴重庆十八梯,该历史街区市北片将打造“波螺油子·十二阶”,和市南区已投入运营的波螺油子艺术谷联动,做强“波螺油子”IP。在规划图中,项目团队对新空间的“二次解构”则更为明晰——依托高低起伏的天然地貌,通过十二个巷道阶梯贯穿主街,市民游客可拾级而上,体验“一步一景”的浪漫。

  信号山历史街区市南片,先期已通过拆除核心区域65米高的东方饭店等影响风貌的建筑,打通了历史城区核心区山、海、城之间的景观通廊。市北片也在“做减法”上下功夫,尝试以花园住宅为基本单元,取消院墙分隔,通过十字巷串联,打造开放式街区。未来,将导入生活、闲逛、创想板块,承载品质居住、活力商业、创意办公等功能业态,打造闲适生活文化体验街区。

  业态导入是更新的关键。无棣路历史街区市北片已基本完成剧场、休闲茶咖等业态招商,招商率达40%。高效招商,得益于市北区“策划为先”的路径。“此次启动更新,我们在修缮前就对街区功能、业态落位做初步划分,让街区改造和业态需求精准匹配,实现目的性修建,这样在后期运营上也会少走很多弯路。”亢啸雷说。

  亢啸雷解释,比如,“开元观堂”民宿在签约后启动修缮,团队会充分和设计方沟通,结合实际条件作内部墙体改造,为其设计不同房型提供支持,避免“二次动工”;对于计划导入餐饮业态的建筑,会在修缮时就充分预留隔油池、燃气铺设等;在街区动线布局上,也会依据建筑形态和保护等级,把能轻松实现“墙体打开”的建筑导入咖啡、酒吧、文创业态,让市民游客在走街串巷中沉浸式感受城市烟火。

  此外,大鲍岛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积累的经验也让整个建设团队游刃有余,助力工程加快推进。

  和当下爆红的历史城区核心区域上街里、大鲍岛不同,无棣路、信号山历史街区的更新并非走“迁出再引进”的路子,而是延续了街区烟火气息,让更多居民“入圈”。

  其实,在去年新一版《青岛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规划》中,“保留原住民”就被明白准确地提出,创造宜居条件吸引一定规模的工作和居住人口回流,不再大规模迁出居民,而是以“抽户”方式适当疏解人口等,都成为街区更新、恢复人气的手段。

  “这两大历史街区的更新更强调在地性、社区性,我们大家都希望让更多游客在这里感受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,更多本地年轻人愿意来这里工作生活。”亢啸雷介绍,和大鲍岛8万平方米的可租赁面积相比,无棣路、信号山历史街区市北片可租赁面积均为2万余平方米,这除了和街区本身划定范围有关外,也从侧面印证了两个街区以居民区为主的现实。同时,这也是街区在业态定位时,除引进网红餐饮、时尚零售、沉浸体验式小店外,还加力布局民宿、青年公寓、创意办公、教育培训等业态的原因所在。

  那么,在具体实践中,怎么样才能做到改造区和居民区的平衡?“以无棣路历史街区为例,它是非典型里院建筑群,片区主要以居民为主,夹杂里院和别墅建筑,在保护修缮历史建筑的同时,我们还肩负居民协同区改造任务。”市北区城司工程部专员张冠群和记者说,团队会给居民楼院更换院墙栏杆、清理私搭乱建;对临街巷的院墙,作风格统一的装饰。在基础设施配套上,街区还充分的利用高架桥下、筒子楼等地,规划建设停车场、小广场、口袋公园等,填补片区居民休闲娱乐的空白。

  贴心改造赢得居民认可,居民们都表示“期待街区面貌大改善”“希望波螺油子的故事能被慢慢的变多的年轻人了解”……但对于未来街区发展,也有居民担心“会不会太吵、影响原有生活”。从另一个角度讲,这也是对街区居民、游客、商户之间共治、共融、共享的挑战。

  对于即将面临的“商居互融”问题,其他城市历史城区相关做法值得借鉴。比如,上海在市政设施优化、居民自治共治、游客行为规范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有效治理,居民还自发组织成立文明倡导队、共治委员会等,平衡民生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;为了将原住地居民的资源优势最大化,香港“唐楼”建筑群在改造时,留下的居民作为志愿者,向游客讲述这个街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