环保作用大四川沼气池保有量555万口

发表时间:2024-08-09 17:13:50 来源:服务项目

  11月1日中午,南充市西充县仁和镇丹桂垭村,村民王茂琼打开燃气灶准备做午饭。淡蓝色的火焰,燃烧的是屋后沼气池产生的能源。

  去年通了天然气后,丹桂垭村还在用沼气的只有王茂琼家。“用了十来年。”王茂琼说,舍不得让沼气池荒废,“方便卫生又不花钱。”

  像王茂琼这般“守旧”的人并不多。四川省户用沼气池保有量555万口,居全国第一,但据不完全统计,40%以上已废弃闲置。去年以来,西充县等8个县(市、区)开展了农村沼气池户厕改造(即“沼改厕”)试点,意欲盘活这些“沉睡的资产”。

  以前,丹桂垭村主要是烧秸秆和木柴,“家家户户用柴火灶,全家老小都要上山打柴。”在村民冯洋的记忆里,山上常是光秃秃的。

  对比之下,一口8立方米左右的沼气池,可年产沼气450立方米,折合标准煤350公斤,相当于薪柴约1760公斤。推广使用沼气,可破解过度砍伐薪柴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,还可用于发电。上世纪60年代开始,沼气成为农村能源替代的主要选项。四川一度成为全国农村能源替代的标杆省份,兄弟省市前来考察学习者络绎不绝。

  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前十年,随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、退耕还林工程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陆续落地实施,沼气建设再次加码。四川也先后认定一批沼气化市、县,西充县就是这里面之一。

  “一口沼气池补贴1800元左右,建的成本就有了。”西充县农村能源服务中心主任刘梓益说,彼时沼气的环保内涵再次延伸——一口沼气池每年可减少2吨二氧化碳排放量。

  2008年,丹桂垭村作为沼气项目实施村,家家户户兴建起沼气池。“苕藤、猪粪等都倒进沼气池,房前屋后少了粪堆和柴堆。”68岁的村民冯文波说。

  沼气的经济效益也十分突出。据专家测算,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年节省460元以上的燃料费,一年产生的沼渣、沼液能满足2亩地用肥需要。

  “最高峰时全县有近1万口沼气池。”刘梓益说,全县农村人口也不过12万户。

  省农村能源办公室相关负责的人介绍,四川沼气池保有量攀升至555万口,位居全国第一,“沼气标杆省”名副其实。

  从家家户户兴建,到大多数被闲置,不过十多年时间。背后的原因,既有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,也有沼气自身的短板。

  近年来,丹桂垭村村民大量外出务工,家畜养殖锐减,沼气原料出现短缺。记者在丹桂垭村采访时,很少看到畜禽养殖。没有了畜禽粪便,沼气池“无米下锅”。

  此外,长期难以解决的沼气安全风险隐患和维护难题,也让不少用户望而却步。在丹桂垭村,即便是用了十多年的农户,也只能请专业技术人员清理沼气池,“否则废料堆积,会影响产气。自己掏,又怕不安全。”王茂琼说。

  随着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,电、天然气等能源越发普及,沼气产量不稳等短板凸显。一般而言,气温15℃下沼气产量最高;0℃下,沼气产量锐减。王茂琼深有体会,“冬天产气少,只能煮一顿饭。”现在,她家在冬季改用天然气。

  “全县户用沼气池先后报废近3500口,现有6500余口,正常使用仅200余口。”刘梓益给出了全县沼气实际使用率——3%上下。

  放眼全省,西充并非个例。省农能办相关负责人坦言,从全省来看,农村户用沼气池存量大、废弃率高,闲置率超四成。

  “苍蝇蚊子不再乱飞了。”丹桂垭村村民冯文波没想到,与自家厕所连通后,屋后荒废多年的沼气池又重生了,功能也不再只是“点灯做饭”。

  2018年,四川省启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,“厕所革命”是重要内容。这也给了沼气重生的机遇,旱厕升级为冲水厕所,沼气池成为一种简单实用的粪污处理路径。

  “厕所改造中,基本都需要新建三格式化粪池。”省农能办相关负责的人介绍,但是沼气池可以替代三格式化粪池,使粪污无害化处理、资源化利用。具体来说,采用“粪污—沼气池—消纳利用”技术模式,最大亮点是将厕所粪污由进料管汇集进入沼气池,经厌氧发酵处理后即可就近还田消纳利用。

  在成本方面,与新建三格式化粪池相比,“沼改厕”模式也更有优势。“沼改厕”只需进行沼气池清污维护、联通管道、厕屋改造3道工序,成本普遍在500元/户-1000元/户,仅为前者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。

  另外,“沼改厕”的治污效果更好。“户用沼气池的容量是三格式化粪池的四倍左右,储量大,粪污在沼气池中至少有30天的发酵期,处理效果更好。”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研究所所长孙家宾介绍。

  去年,四川省先后在宜宾市江安县、南充市西充县等8个县(市、区)启动“沼改厕”试点,迄今共计投入资金200万元,实施4000户,每户补贴500元。今年7月,西充县在7个乡镇、38个村对500户实施“沼改厕”。

  丹桂垭村50余户村民的沼气池被重新利用,成为粪污的收集处理中心。“这三块盖板,分别是进料口、发酵池和沼液储存池,盖板下面就是沼气池。”冯文波指着房屋一侧的沼气池说,现在厕所密闭起来,“夏天也不臭了。”

  “实施‘沼改厕’,既盘活沼气池存量资源,又助推了‘厕所革命’。”省农能办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,各试点县已初步总结形成了单户式、联户式、沼液节水回流式等5种技术模式,预计试点工作在11月底全面完成。

  户用沼气池有了“重生”希望,但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坦言,恢复沼气池正常使用仍有很长的路要走:闲置沼气池存量大,平均每县保有量3万-4万口,但补助资金不足,“今年仅有200万元。”

  在普通农户看来,还有一个难题要解决:要有人清理才得行。冯文波仍然担心:沼渣、沼液的清掏清运谁来做?

  省农能办相关负责人坦言,从“点灯做饭”到转型解决厕所难题,沼气的新生之路,最大的“拦路虎”依然是管理之困。此前,省农能办在调研中发现,一些地方在“沼改厕”中,将生活垃圾污水、厕所粪污一并处理,加大了后续管护难度。

  如何建立有效的管护机制?“我们正在以村为单位,成立村级人居环境整改治理管理机构,同时组建沼渣沼液运输合作社,招引‘服务企业’负责沼渣沼液清掏清运等工作。”刘梓益介绍,将构建配套的管理机制。初步设想,对户用沼气做到每月一巡查、半年一清掏、一年一检修。

  “三分靠建、七分靠管。”孙家宾也认为,各地可成立专门的服务队伍,采取市场化措施实现沼气日常管理,推行有偿服务,由村集体每月收取一定的保洁费用或政府购买服务。

  考虑到全省户用沼气池点多面广,孙家宾建议,能更加进一步创新方式,将沼气池作为农村里的生活污水处理的前置预处理设施,偏远山区还可当作农田灌溉的微型蓄水池,解决农田灌溉季节性缺水问题。

  “‘沼改厕’只是最常见的沼气设施再利用方式。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透露,除了继续扩大“沼改厕”实施范围外,四川省还将抓住厕所粪污源头处理和末端利用关键环节,实现厕所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,促进现代循环农业发展。(四川日报记者 史晓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