献出一片新天地

发布时间:2024-08-26 来源:行业新闻

  “福新是我家,建设靠大家。”在广西天等县福新镇,无论是镇上还是乡村,随处可见这样的宣传标语。

  “这不单单是宣传标语,更是我们福新镇干部群众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行动指南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,大家自觉自愿地有钱出钱、有力出力、有物出物,齐心协力使福新旧貌换新颜。”福新镇党委书记梁江涛深有感触地说。

  在福新镇种典村那力屯的村前屋后,经常能够正常的看到一位70来岁、背微驼的老人,他手拿铁铲和垃圾袋,一会儿修整花圃的花木,一会儿清扫路面垃圾,默默地认真地工作着。

  其实,这位老人既不是保洁工,更不是精神失常者,他是屯里有着45年党龄的老党员马康。提起马康,在村里乃至镇里无人不晓。

  马康是一位苦命的老人,年事已高,家有一对双胞胎儿子,已经30多岁,都得了地中海贫血症,每月治疗费要1000多元,经济压力山大。马康又很乐观和坚强,从不向组织诉苦,更不伸手向组织要照顾。不但如此,他还主动帮组织排忧解难。2021在“三清三拆”工作中,他主动向村党支部提出去“啃硬骨头”,做通了屯里对“三清三拆”最抵触的2名群众的思想工作,还亲自动手帮他们清理违建。平时,马康也义务为屯里修整花草,搞好环境卫生,从来不要报酬。他说:“为美丽乡村建设作贡献,是每一个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!我做不了什么大事,做点儿力所能及的小事还是该的。”

  今年四月底,在疫情防控压力最大的时候,屯里设有3个卡点,所有党员都要到卡点24小时轮流值班。当时,村党支部考虑到马康年纪大了,身体不好,家里又有实际困难,就没有安排他值班。马康听说后不干了,坚决要求到卡点值守,让同志们深受感动。

  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,党员的模范带头极大地激发了普通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。

  流经种典村的“向水河”是天等县的母亲河。过去,由于村民环保意识差,生活垃圾和死猪死鸡鸭都往河里扔,河道堵塞,臭气熏天!“母亲河”已经成了臭水沟。

  在治理向水河的战斗中,种典村2000多名群众齐上阵,奋战在流经村里3公里长的河道上,清理垃圾,加固河堤,经过一周的苦战,终于让这条臭水沟恢复了宽阔清澈的美丽身姿。值得称道的是,所有参加劳动的党员干部和群众没有一个人要一分钱报酬!

  福新镇党委书记梁江涛告诉笔者,2021年以来,福新镇坚持党建引领,示范先行,开展福新籍干部职员返乡参与家乡建设活动,带动全镇党员干部群众热情参加到风貌改造、疫情防控、社会治理等各项工作中,共计参与党员干部671人次,群众10093人次,完成6个村27个屯“两高”沿线乡村风貌改造示范带建设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。

  5月16日晚上,福新镇救汉村看屯赵东堂家里气氛热烈,一个严肃而又庄重的家庭会议正在这里召开。

  赵东堂今年65岁,家里珍藏着一件“传家宝”——清朝宣统元年戚次已酉年(1909年)的一块上书 “松柏蓈操”匾牌。这块匾牌是当时朝廷奖励赵家先人为官清廉的。听说村里要搞村史室,赵东堂有意把它捐给村史室,随后再捐给县博物馆。但是,这块匾牌不是赵东堂一家的,而是整个大家族的,当天晚上赵东堂把几个堂兄弟召集起来开家庭会议,决定捐赠匾牌的事。

  听说要把家族的“传家宝”捐出去,当即就有好几个堂兄弟表示强烈反对,“这怎会是?这块匾牌我们祖祖辈辈保存了100多年,就这么送人啦?不行不行,我坚决不同意!”“弄坏了怎么办?弄丢了怎么办?这是多少钱也买不回来的啊”“这块匾牌是我们家族的活教材,把它送了以后拿什么教育后代?”

  赵东堂是长兄,他理解大家的心情,耐心给大家讲道理:“你们说的都有道理,你们想到的我也考虑过。如果说光宗耀祖,与其把匾牌收在家里无人知晓,还不如放到村史室或者县博物馆,让更多的人明白我们先人的事迹?要说教育后人,让社会上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岂不更好?再说匾牌放在家里时间久了虫蛀潮湿很容易坏的,现在就出现很多问题了,把它放去村史室或者县博物馆,有专人保管维护,保存的时间肯定会更长久。”

  赵东堂停了停,接着补充道:“现在搞美丽乡村建设,我们把匾牌捐出去,把村史室建好也算为美丽乡村建设出一份力。这是利国利民利家的大好事啊!”

  赵东堂入情入理的一席说得几个堂兄弟心服口服,最后都同意把匾牌捐给村史室或县博物馆。

  天等县文物馆馆长黄勇军和记者说,近年来福新镇群众为天等县博物馆捐献壮锦、木榔、织布机、农具等60多件文物,其中捐献最多的是福新镇救汉村。

  在福新镇的美丽乡村建设中,既有贡献家中“传家宝”的,还有贡献农民的“命根子”宅基地的。

  当你走进福新镇黎亮村布堪屯的村口,可见一个花园式的入村小广场,这是屯里的主要活动场所。屯里开会在这里,过年过节搞活动在这里,晚上屯里大妈大婶跳广场舞也在这里。这里几乎成了布堪屯的心脏。提起修建布堪屯这个心脏,还有一个故事呢。

  2021年初,屯里要进行风貌改造,包括建入村广场和村里道路扩宽,需要占用一些村民的自留地和宅基地,还要拆除鸡笼鸭舍和杂物房。屯里开了几次会都不欢而散,自留地和宅基地对农村人来说无异于命根子,谁也不愿意拿出来。

  村看村,户看户,群众看干部。60岁的布堪屯队长黄平心里明白,乡亲们都在把眼睛盯住他,看他怎么做。黄平2009年入党,别看他入党时间不算长,却是不折不扣的“老干部”,从1997年他35岁开始,担任布堪屯队长已经整整25年,他在屯里很高的威信。

  2021年大年初三晚上,黄平组织召开全屯群众大会。会上,他说:“风貌改造既是党和政府的要求,也是我们自身建设的需要,通过改造把我们屯建设好了,大家心情愉快了,身体也健康了,这有什么不好的呢?我们贡献一点自留地和宅基地又算得了什么呢?我带个头,把村口的一分多自留地拿出来建广场,我家屋前屋后有70多平方米宅基地上的杂物房和鸡笼鸭舍,也全部拆除用来扩建村中道路,明天就全部拆掉。”

  黄平说到做到,第二天一大早就把村口自留地的青苗全部拔了把地平了,同时把宅基地上的杂物房和鸡笼鸭舍也全部拆除。行动就是无声的命令!见队长带了头,村民纷纷行动,自觉把自留地和宅基地贡献出来用于风貌改造,而且都是自己动手拆除,没要一分钱报酬。

  据福新镇镇长隆淑瑛介绍,去年以来,福新镇持续开展全域性“三清三拆”工作,在全镇所有自然屯持续开展基本型村庄整治工作,充分发动群众参与“三清三拆”工作,共拆除危旧房679个、乱搭乱建附属房1005个, 76个自然屯通过全域基本整治验收。

  “我做的那点儿事线日上午,因为疫情影响和养猪场特别的条件,在天等县桂满春农牧有限责任公司的门口,该公司董事长黄付学冒着霏霏细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。

  黄付学是福新镇康苗村巴旦屯人,今年59岁,很早就在广东和南宁等地从事养猪行业。得知天等县招商引资的消息后,黄付学很想借这个机会支持家乡建设,于6年前投资450万元成立了此公司,以饲养母猪为主,去年出栏母猪7000多头,现有存栏母猪3000多头。如今,此公司已经跻身天等县最大养猪企业的行列。

  过去,康苗村巴旦屯出村的路是坑坑洼洼、又窄又弯的机耕路,出行十分不便。2021年初,黄付学拿出16万元,把这条2公里的机耕路改造成了又宽又直的水泥路。而且,他还在村口建了一个恢宏气派的“门头”,上书“巴旦屯”三个大字。

  长期在外经商的黄付学深知,家乡要振兴,不但要修好路,更要有产业。去年,在他的倡议下,屯里成立了种植合作社,全屯参与种植了800多亩八角和澳洲坚果。从购买苗木到修通生产路,再到购买肥料和聘请技术指导,所有前期投资都是由他一人承担。

  “哈哈哈哈!”黄付学爽朗地说:“没关系啊,如果成功了果实由乡亲们分享,如果失败了就由我承担。”拳拳爱乡之情溢于言表。

  像黄付学这样为家乡建设奉献爱心的企业家,在福新镇还有很多,种典村那龙屯的赵光政也就在其中。赵光政跟黄付学年龄相仿,经历也相似,很早就出去打拼,把养蜂事业做得风生水起,现在是育百蜂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。为了支持家乡的乡村振兴工作,2020年底他回种典村成立“百蜂合作社”并任社长,合作社从最初的12户发展到现在43户,2022年养蜂近8400多箱,年产蜂蜜800多吨,可创产值2000多万元。在赵光政的爱心帮扶下,全县蜜蜂养殖户超过150户,主要分布在龙茗镇进宁村和福新镇种典村,养殖蜂群21000多群。

  “没有党的好政策,就没有我们企业的今天。今天我们小有成就,奉献爱心反哺社会也是应该的。”这是赵光政经常挂在嘴上的话。他是这样说,也是这样做的。在治理家乡的布典河时,赵光政不仅自掏腰包负责陈年垃圾的清运费,还出工出力7天时间;2019年赵光政捐出12000元用于种典村那力屯广场建设;2020年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严重期,育百蜂商贸有限公司向天等县人民医院贡献价值30000元蜂蜜。(图文:文雁 农攸威)